人工智能时代大学之变: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专访
为什么说2025年是中国大学的变革之年?
2025年,中国大学将面临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大学需要在战略上保持敏捷,主动适应变革,否则可能会错失转型机遇。人工智能技术将赋能学科建设,并对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启示。
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赵新院长认为,人工智能最核心的概念是一种优化技术,它通过计算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使世界的各个方面都能从中受益。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就是赋能。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人工智能并非要取代人类,而是要赋能人类。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是核心竞争力。即使AI存在,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也能更好地利用AI,获得最佳结果。
AI如何模糊传统的学科边界?大学该如何应对?
学科交叉融合是趋势
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必然涉及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甚至包括物理学和生物科学。大学需要坚持固基础、宽专业面的教育思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南开大学的应对措施
南开大学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密码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等,这些学院的成立正是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如何重构文、理、工科的课程体系?
解决问题本身是不分学科的。学生应在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一个问题的解决必然涉及各个侧面,需要不同学科的配合。
AI时代,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宽厚的知识面是基础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宽广的知识面。即使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今天,仍然会用到几十年前的专业知识。
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
以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为例,创造出这样的算法,不可能只用几个专业的知识就能创造出来,所以对于教育来说,还是要有宽一点的知识面,尽管现在专业越分越细。
学生用AI完成作业或论文,是否涉及公平性?
本科生论文不要求创新性
本科生的论文本身就不要求创新性,只要明确标注是在什么帮助之下完成的即可。这更多的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学术道德问题。
AI是头脑风暴的一环
AI可以作为一个发散思维的工具,学生和AI也是互相激发的过程。尤其像现在的大语言模型,AI基本只是和人说话,不会做什么,用一个很常见的话就是知识的搬运工,是以搜索为主的工具。
鼓励学生使用AI工具
即使AI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起码去用它了比不用好。
人工智能给高校教育带来哪些变革?老师是否会被替代?
教师角色转变:AI协同教育设计师
教师的角色将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AI协同教育设计师。老师需要教给学生一整棵知识树,而不仅仅是树上的果实和叶子。
照本宣科的老师会被替代
照本宣科的老师可能会被AI替代,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以后,不再需要老师来念课本。
非结构化知识的重要性
老师的经验和非结构化的知识仍然非常重要。知识不仅包括定理定义,还包括定理定义是怎么来的,里面的内在规律。
人工智能专业扩招,是好是坏?
人工智能会变成通识类课程
人工智能未来可能会变成通识类课程,就像现在的计算机一样,每个人都需要掌握。
未来每个单位都要用人工智能
扩招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是为了满足未来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
哪些职业容易被AI颠覆?哪些核心能力需要优先培养?
低端知识容易被替代
低端的、重复性的知识容易被AI替代,而高端的、需要联想和直觉的职业则难以被替代。
操作性、技能性的职业不易被替代
需要通过操作性、技能性得到相关结果的职业也不容易被替代。
核心竞争力:本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
本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是核心竞争力。要善于把其他问题映射成本领域能解决的问题。
南开大学的培养模式
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鼓励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实验室做科研,大三、大四参加小项目,毕业设计做大练习,将各门课程串联起来。硕士和博士期间进行科研训练,探索世界、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吗?
影响巨大,但仍有不确定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影响非常大,但它是否真的能让整个社会达到非常理想的状况,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优化技术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一种优化技术,它通过计算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使世界的各个方面都能从中受益。
图灵机和冯·诺伊曼架构的限制
人工智能的基础仍然是图灵机和冯·诺伊曼架构,所以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像人想象的那样强大,还有很多不确定性。
我认为: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涌来。大学,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必须积极拥抱变革,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固守陈规,终将被时代所抛弃。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同鲁迅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我们要敢于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用智慧和勇气,开创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