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时代下AI人才的“出走”与“归宿”: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卡位战?
1. 为什么大模型创业团队频频出现高管离职现象?
1.1 明星创业团队的人才震荡:从百川智能到MiniMax
文章指出,近期大模型领域明星创业团队,如百川智能和MiniMax,都出现了核心高管离职的现象。百川智能创始团队持续动荡,包括商业合伙人、联合创始人在内的多位高管相继离职;MiniMax的合伙人、公司副总裁也选择离开。
1.2 人才流失的原因:技术路线分歧与商业化压力
这些人才流失的背后,反映了技术路线分歧和商业化压力。以百川智能为例,创始人王小川将重心放在AI医疗领域,引发了团队内部对通用大模型和细分赛道投入比例的争议。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商业化成本压力,部分高管对公司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举例:百川智能最初的策略是“通用大模型+医疗”并举,但在2024年,王小川几乎把筹码全部堆在了医疗上,这被外界解读为技术路线分歧的导火索。
1.3 市场质疑:过度押注单一赛道?
在DeepSeek爆火之后,市场对百川智能的质疑声越来越大,认为其过度押注单一赛道,导致基础技术跟不上。
2. AI六小龙遭遇“断臂之痛”:不当“弃子”的另一种选择
2.1 行业困境:技术突破与商业探索的压力
在DeepSeek出现之前,AI六小龙在技术突破和商业探索上已经面临巨大压力,裁员消息频出。“锁HC”、“团队出走”、“内斗”等成为大模型头部创业公司的关键词。
2.2 业务调整:放弃预训练成默契?
多家大模型公司在2024年选择放弃预训练,甚至有传言称零一万物的预训练团队将被阿里收购。尽管事后被证伪,但也反映了行业在融资难和价格战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业务调整。
2.3 人才外溢:技术和经验的延续
在业务不断调整中,部分人才不得不变成了“弃子”。但这些人才外溢效应下,他们将继续为产业变革提供动力,酝酿着新的竞争态势。
例子:Noisee的前产品负责人明超平离职后开始了创业,其创业项目起步很快,目前正以 5000 万美元的估值进行融资。
2.4 主动选择:与其被当作“弃子”,不如主动坐上牌桌
对于这些明星创业团队的“联创”和高管,与其被当作“弃子”,不如主动坐上牌桌,重新创业或加入其他公司。
3. 互联网巨头的“收网”:技术卡位与人才争夺
3.1 资本转向:早期项目更受青睐
2024年,资本除了关注头部大模型公司外,也将更多希望放在了早期和成长期的优质项目上。这说明,随着行业度过粗放增长期,资本在押注巨头的同时,开始聚焦下一代创新生态。
3.2 高级“螺丝钉”:大厂的新选择
除了向资本靠拢、走向创业外,去大厂当高级“螺丝钉”也成为一种选择。互联网巨头正在收网,以实现技术卡位。
3.3 字节跳动:最激进的人才争夺者
大厂对顶级人才的争夺逐渐白热化,其中又以字节跳动最为激进。多位AI领域的核心研究员和“大牛”都选择加入字节跳动。
例子:前谷歌“大牛”吴永辉正式加入字节跳动,担任大模型团队Seed基础研究负责人,直接成为了字节跳动CEO梁汝波的-1。
3.4 字节的困境与解法:技术跟进速度不足
梁汝波在内部会议上坦言,DeepSeek长链思考模式并非业界首创,并反思公司在技术跟进速度上存在不足。利用平台资源不断加固人才“蓄水池”,通过关键人才寻求破局,或许是当下大厂们能找到的最佳解法。
我认为:大模型领域的人才流动,是市场规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有人选择离开,是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有人选择加入,是因为看到了更大的平台和机会。这场人才卡位战,最终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愿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局面,而是百花齐放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