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AI技术滥用?中央网信办“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解读
为什么需要整治AI技术滥用?
AI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滥用现象,例如:
- 谣言和不实信息的泛滥:AI可以被用于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 色情低俗内容的生成:AI可能被用于生成不雅图片、视频等内容,污染网络环境。
- 侵权违法行为的实施:AI可以被用于假冒他人身份,进行诈骗等违法活动。
- 网络水军活动的猖獗:AI可以被用于批量注册账号、刷量控评,扰乱网络秩序。
- AI产品服务和应用程序违规:套壳AI应用传播,违规功能服务
为规范AI服务和应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
本次专项行动分为哪两个阶段?各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本次专项行动为期3个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化AI技术源头治理
- 目标:清理整治违规AI应用程序,加强AI生成合成技术和内容标识管理,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
- 重点整治6类突出问题:
- 违规AI产品:未履行备案或登记程序,提供违背法律伦理的功能(如“一键脱衣”),侵犯他人隐私(如克隆声音、人脸)。
- 传授、售卖违规AI产品教程和商品:例如,传授伪造换脸视频的教程,售卖“语音合成器”、“换脸工具”。
- 训练语料管理不严:使用侵犯知识产权、隐私权的信息,使用虚假、无效、不实内容或非法来源数据,未建立训练语料管理机制。
- 安全管理措施薄弱:未建立内容审核、意图识别等安全措施,未建立有效的违规账号管理机制,未定期开展安全自评估。例如,社交平台对通过API接口接入的AI自动回复服务底数不清、把关不严。
- 未落实内容标识要求:未对深度合成内容添加标识,未向使用者提供或提示显式内容标识功能,内容传播平台未开展生成合成内容监测甄别。
- 重点领域安全风险:已备案AI产品提供医疗、金融、未成年人等重点领域问答服务时,未针对性设置安全审核和控制措施,出现“AI开处方”、“诱导投资”、“AI幻觉”等问题。,,#违规AI产品
第二阶段:聚焦利用AI技术实施的违法行为
- 目标:集中清理利用AI技术制作发布谣言、不实信息、色情低俗内容,假冒他人、从事网络水军活动等突出问题。处置处罚违规账号、MCN机构和网站平台。
- 重点整治7类突出问题:
- 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例如,捏造涉时事政治、社会民生等谣言,冒充官方新闻发布。
- 利用AI制作发布不实信息:例如,拼凑剪辑无关图文,翻炒旧闻,制作发布涉财经、教育等领域的夸大、伪科学内容。
- 利用AI制作发布色情低俗内容:例如,利用AI脱衣、AI绘图生成色情内容,制作发布血腥暴力场景,生成合成“小黄文”。
- 利用AI假冒他人实施侵权违法行为:例如,通过AI换脸、声音克隆假冒专家、明星,利用AI冒充亲友进行诈骗,不当使用AI“复活逝者”。
- 利用AI从事网络水军活动:例如,利用AI技术“养号”,批量生成发布低质文案,使用AI群控软件刷量控评。
- AI产品服务和应用程序违规:例如,制作和传播仿冒、套壳AI网站和应用程序,AI应用程序提供违规功能服务(创作工具提供“热搜热榜热点扩写成文”)。
- 侵害未成年人权益:例如,AI应用程序诱导未成年人沉迷,在未成年人模式下存在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网络水军
如何参与到整治AI技术滥用行动中?
作为网民,我们可以:
- 提高警惕,不信谣、不传谣。对于来源不明的信息,要多方核实,不轻易相信。
- 积极举报违规行为。发现利用AI技术制作和传播违法不良信息的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 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正确认识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鲁迅说:
我认为:这AI本是双刃剑,用之正则利国利民,用之邪则祸乱天下。今有网信办出手整治,固是好事,然更需吾等民众擦亮双眼,明辨是非,方能不被这AI妖风所惑,维护清朗之网络空间。
,,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