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巨头纷纷入局社交领域:一场技术演进还是商业焦虑?
为什么 AI 公司开始关注社交网络?
最近,AI 领域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曾经专注于 大语言模型 和 AI 应用 的公司,如 OpenAI 和 Kimi,开始将目光投向 社交网络 和 社区。
- OpenAI 据称正在内部测试类似 X (原Twitter) 的社交功能。
- Kimi 也在小范围灰度测试自己的 内容社区。
- 腾讯 的 AI助手“元宝” 甚至直接以“联系人”身份入驻微信,深度整合 AI能力。
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这究竟是 技术演进 的必然,还是 商业化压力 下的无奈之举?
OpenAI 的社交野心:自建“数据牧场”?
OpenAI 进军社交领域的传闻
据报道,OpenAI 正在开发一个类似 X 的 社交网络项目,专注于 ChatGPT 图像生成 分享,并具备 社交动态功能。CEO Sam Altman 也公开表示可能要做一个社交应用。
与 Elon Musk 和 Meta 的竞争
OpenAI 与 Elon Musk (X/xAI) 和 Meta (Facebook/Instagram) 的竞争日益激烈。选择 社交赛道,似乎成了巨头之间角力的新战场。
AI 图像生成的社交潜力
OpenAI 的 AI 图像生成功能,如将用户照片转换为 吉卜力风格动漫图像,已在 社交平台 上证明了其 强大的社交传播潜力。这启发了 OpenAI,让他们看到了围绕 AIGC 构建社区 的可能性。
Sora 官方网站的雏形
在 OpenAI 视频生成模型 Sora 的官方网站上,用户创建的图片可以进入公共信息流(explore),其他人可以“点赞”。只需再加上评论和关注机制,一个 AI 驱动 的类似 Instagram 的平台似乎并不遥远。
Sam Altman 对身份认证的关注
Sam Altman 还深度参与了 World Network (原名 Worldcoin) 项目,旨在通过 “人格证明” 协议 World ID 连接经过验证的 “真人”用户,以对抗日益泛滥的 网络机器人。
战略重心从模型研发转向用户生态
OpenAI CEO Sam Altman 认为 “10亿日活网站比最先进模型更有价值”,表明其重心正从 纯粹的模型研发 转向 构建大型消费级应用和用户生态。社交布局 可能是其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
Kimi 的社区化尝试:寻求商业化破局?
Kimi 的内容社区产品
Kimi 正在小范围灰度测试一个 内容社区产品,核心功能包括 按栏目分类浏览内容、用户评论互动、内置 Kimi 智能问答以及一键分享用户与 Kimi 的对话记录。
面临的挑战
Kimi 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面临着 DeepSeek 等 开源或低价模型 的冲击。在暂缓市场投放、聚焦模型技术之后,商业化 成为摆在面前的关键问题。发力内容社区,或许是 Kimi 寻求提升 用户粘性、探索 广告或增值服务 等新商业可能性的探索。
微信和元宝的“降维打击”
微信 和 元宝 利用 国民级应用 的 网络效应,对 Kimi 这类需要从零开始吸引用户、构建社区氛围的独立产品构成了 “降维打击”。
AI 为何需要“社交场”?
Perplexity 和 Digg 的尝试
- AI 搜索引擎公司 Perplexity 在客户端植入了类似 AI 推荐信息流 的功能,并收购了 职业社交平台 Read.cv。
- 社交新闻网站 Digg 的创始人 Kevin Rose 正联合 Reddit 联合创始人 Alexis Ohanian 重启 Digg,利用 AI 来承担 社区管理 中繁琐的工作,让版主能更专注于营造 社区氛围和文化。
AI 公司向社交领域渗透的多元化图景
社交、信息流、用户互动、广告变现 这些互联网的经典元素,被 AI 公司 重新拾起。
对数据的无尽渴求
对 OpenAI 这样的公司来说,高质量、实时的训练数据 是顶尖 AI 模型 的 “食粮”,尤其是反映当下 人类互动、兴趣和语言模式 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的 “奶牛” 大多被圈养在现有 互联网巨头 的 “牧场” 里。
自建“数据牧场”
与其依赖他人,不如 自建“数据牧场”。让用户不断地生产数据,然后源源不断地采集这些 “人类互动” 的素材来 喂养模型。
寻找变现路径
社交平台 天然就是 广告模式 的绝佳载体。社交/社区 也是解决 用户“粘性” 问题的有效手段。
AI 技术的落地场景
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恰好能为 AI、尤其是 AIGC 提供一个天然的应用和展示场景,构建起一个从创作到消费的完整生态,让 AI 的产出物流动起来,并产生 互动价值。
感悟
我认为:AI 巨头们纷纷投身社交领域,表面上是追逐流量和用户,实则是为了构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数据生态。这就像一群饥饿的狼,不再满足于分享猎物残羹,而是试图圈养自己的羊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