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冲击高校教育:人机协同育才,解锁未来核心技能

AI前言5天前发布 yizz
3,060 0 0
广告也精彩

如何应对AI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高校生需要掌握哪些核心技能? #复合型人才

为什么AI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

沈阳教授指出,AI对高等教育的核心冲击体现在能力角色的巨大转变上。

  • AI能力迅速提升:从高中水平到博士水平的跨越,意味着每个人在使用AI时都需要具备驾驭它的能力。现在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博士”,这种角色的错位是巨大的,教育体系尚未完全意识到。
  • 教育交互模式解构AI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老师和一部分学生的角色,使得教育从传统的师生一对一关系,转变为AI、老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高校应该如何应对AI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

高校应积极探索将AI融入教育体系,并建立适应人机互动的全新教育模式。

  • 允许在部分课程中使用AI参加考试:就像数学课允许使用计算器一样,考察学生在使用AI时的最佳表现。
  • 鼓励日常学习中使用AI:将AI作为创造新知识的工具。
  • 探讨接受使用AI论文的期刊:建立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将纯人力论文和使用AI发表的论文分开评价,鼓励人脑和智脑的结合。
  • 清华大学的实践:清华大学已为每一位入学的新生配备了AI学习助手“清小搭”。

高校如何通过AI技术推动学科交叉和创新?

高校的所有学科都应将人机协同人机共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 新闻传播领域:全面拥抱AI,将智能传播作为未来新的增长点,同时继续消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 人才培养趋势:未来十年,AI将从工具演变为社会基础设施,到2035年可能嵌入生活每个角落,取代重复性甚至部分创造性工作。单一技能专家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与AI协作、重新定义问题的人才。

AI时代,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技能?

未来中国大学要培养的是兼具机器智能与人文情感的“数字游牧民”。高校生需要掌握以下三个核心技能:

  1. 问问题的能力: 能够清晰、有效地向AI提问,获取所需信息。
  2. 甄别答案的能力: 能够辨别AI提供的答案的真伪和可靠性,减少AI幻觉
  3. 意义感和美感: 能够判断使用AI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结果是否符合真善美。

如何看待“文科无用论”?

文科无用论”是一种误解。文科并非无用,而是需要与AI深度融合,开启新篇章。

  • AI需要文科素养:生成式AI要做好,必须具备极高的文学素养,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文本内容。
  • 文科在AI时代更为重要:如何向AI提问题,如何挑选答案,如何具有意义感和美感,都和文科息息相关。高校应推动文科与AI融合,发展新文科,而非盲目缩招文科专业。

高校学生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发展?

  • 每天用4小时以上的AI:适应和训练AI,将其作为激发自己能力的最好伙伴。
  • 发现自己的天赋和个性:在AI所精通的无数技能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通过人机协同,快速提高在该方向上的水平。
  • 发挥主体性:甄别减少AI的幻觉,培养意义感和美感。

我认为:

这股AI浪潮,与其说是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不如说是对其的一次重要革新。高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场所,而是成为了培养人机协同、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未来公民的摇篮。如果还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观念,那恐怕只能被时代的车轮无情碾压。与其抱怨AI抢了饭碗,不如拥抱AI,让它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 版权声明
chatgpt4.0

相关文章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