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如何打破教育“不可能三角”?粉笔CTO陈建华:聚焦学会、学习主动性、教研体系和准确率
引言:大模型落地教育行业的经典实践案例
2025年,大模型迎来应用爆发之年,各行各业涌现出许多 AI 落地实践案例。在教育领域,专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粉笔就是其中之一。粉笔 CTO 陈建华在第三届 AIGC 产业峰会现场表示,大模型的出现,正在打破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可能三角”: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为教育带来新的可能。
什么是教育领域的“不可能三角”? {,,#大模型}
长期存在的问题
教育领域长期面临着一个“不可能三角”: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这三者难以同时兼顾:
- 大班课:实现了大规模和高质量,但牺牲了个性化。
- 一对一辅导:解决了个性化和高质量,但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大模型带来的突破
大模型的出现,有望打破这个“不可能三角”,使大规模、高质量、个性化成为可能。
大模型落地教育需聚焦的四个特点 {,,#教研体系}
学习的本质:从输入到输出的循环过程
学习是一个不断从输入到输出,再不断重构输入的循环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大模型落地教育的四大特点
- 聚焦“学会”:教育的目标是“学会”,而不仅仅是答案正确。听课、做题只是过程,最终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 例如,不能只关注学生是否做对了题,更要关注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点,能否运用到其他场景中。
- 聚焦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主动性是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学习是反人性的,需要克服惰性和心理障碍。
- 比如,如何利用AI技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 聚焦教研体系:所有的培训教育都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教研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 好的教研体系就像一个知识库,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内容。
- 聚焦准确率:教育是非常严肃的场景,对准确率要求非常高。
- 例如,AI老师给出的答案必须是准确的,不能有任何误导,否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粉笔探索大模型教育应用的三个阶段 {,,#RAG}
第一阶段 (2023):内部、有限制、小场景
- 关键词:内部、有限制、小场景。
- 探索:尝试解题、解析等,发现大模型在主观类场景(如点评)效果较好。
- 认识:大模型要落地教育,推理能力仍需提升,结构化引导至关重要。
- 这个阶段就像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探索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可能性。
- 例如,让大模型尝试解答一些题目,看看它的表现如何,从而发现它的优点和不足。
第二阶段 (2024):粉笔AI老师的推出
- 标志:从单点场景走向系统化多场景融合。
- 聚焦场景:答疑和辅导。
- 实现方案:RAG+垂域模型。用户提问后,先识别场景,再通过 RAG 系统获取数据,最后由垂域模型生成答案。
- 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可以从海量知识库中检索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大模型的回答质量。
- 垂域模型:针对特定领域(如职业教育)训练的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知识和问题。
- 优势:降低幻觉,提高准确率。通过高质量知识库数据以及对场景和需求的洞察,RAG 系统可以极大降低幻觉。
- 垂域模型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考试有其全面结构化的考察体系,基于独有的高质量数据、教员经验积累和用户学习行为洞察,开发垂域模型能保证以更小模型、更低成本实现更好效果。在题目答疑核心场景中,评分比通用模型优化后高 0.2 分以上。
- 例如,粉笔的垂域模型在言语、判断推理和常识等科目上,表现会更好一些,因为它更了解这些科目的特点和考试要求。
- 收获与挑战:
- 提问门槛高:用户主动提问的比例远低于预期,需要引导和训练。
- 很多用户不知道该怎么问,就像面对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却不知道从何问起。
- LUI 形式效率不高:图形界面结合对话的混合交互更合适。
- 纯粹的文字对话可能比较枯燥,不如图文并茂的形式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 学习方式多样化:用户的学习行为非常不标准,展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
- 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长、学习路径都不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 提问门槛高:用户主动提问的比例远低于预期,需要引导和训练。
第三阶段 (2025):AI系统班的推出
- 特点:由 AI 老师驱动学习流程,全程伴随。
- 四大特性:
- 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基于用户水平精准评估,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并动态优化,实现因材施教。
- 就像一位私人教练,根据你的身体状况和目标,为你制定专属的训练计划。
- 学习过程更具人味:提供清晰的解释和引导,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么学,下一步怎么学”。
- 不仅仅告诉你怎么做,更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启发式答疑:引导学员思考,避免直接给出答案,促使学员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 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引导你思考,让你自己找到答案,从而加深理解。
- 更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学习,不被固定的时间表所限制。
- 不再需要按时上课,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更加灵活方便。
- 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基于用户水平精准评估,量身定制学习方案,并动态优化,实现因材施教。
- 记忆系统:
- 用户行为记录和画像:记录用户做题、听课等行为,构建动态更新的用户画像,为个性化推荐和内容生成提供基础。
- 短期记忆:响应用户提问。
- 长期记忆:抽取学员核心信息放入记忆仓,帮助系统形成对用户学习风格能力演进的深度理解,制定中长期的学习策略和目标引导。
- 核心理念:有多少 Context,就有多少个性化。上下文信息是个性化基础。
未来展望:多维度个性化升级和三维一体的AI老师形态 {,,#AI老师形态}
多维度个性化升级
未来的个性化将探索更多维度,包括:
- 学习风格
- 认知偏好
- 情绪状态
- 学习动机
三维一体的AI老师形态
融合:
- 文字交互
- 语音沟通
- 白板演示
形成可对话、可聆听、可演示的三位一体的 AI 老师形态。这种多模态的交互方式,不仅能提升教学的实时性和响应效率,更贴近人类真实的教学场景,也能更好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的学习需求,让理解变得更自然,学习也会更高效。
总结:从智能化迈向智慧化
通过持续深化个性化构建更具沉浸感与互动性的 AI 教师形态,我们希望推动教育从智能化迈向智慧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未来学习方式。
个人感悟:
我认为: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重塑。它不仅仅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更是实现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擎。然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大规模和高质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 AI 工具,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未来,不仅仅是技术的未来,更是人文关怀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教育#,#大模型应用#,#AI教育#,#个性化学习#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