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的尽头:人形机器人?—— 深度解读具身智能的未来之路
具身智能的冰与火之歌:资本追捧与商业化质疑
具身智能为何备受争议?
当朱啸虎炮轰具身智能充斥泡沫,难以带来实际价值时,国内智元机器人、它石智航等企业却接连完成数亿元融资,冰火两重天。那么,具身智能的争议点在哪里?
- 商业化难题:如何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是具身智能面临的最大挑战。
- 技术成熟度:具身智能技术仍在发展初期,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具身智能的落地新思路:融入家居产品
不同于让机器人直接进入工厂、商场等复杂场景,将具身智能技术融入家居产品,或许是更务实的路径。例如:
- AI洗护机器人:机械臂+灵巧手+洗衣机,实现衣物自动分拣、洗涤、脱水、晾晒。
一目科技:从感知到具身智能的十年磨砺
李智强:从硅谷到南京的创业之路
李智强,一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后,2015年硅谷创业,后因国内硬件优势回国发展。
- 早期创业:将传感器芯片与AI结合,实现感知能力产业化。
- 回国发展:看重国内硬件产业链优势,将研发中心迁至南京。
多模态感知+AI计算:一目科技的核心技术
一目科技用十年时间,打造了以微光谱AI芯片和流体识别传感器为核心的多模态感知+AI计算解决方案。
- 技术原理:将物理世界信号转化为数字世界信号。
- 应用领域:智慧水务、智慧家居、生命科学等,已进入TCL、惠而浦、松下等供应链。
人形机器人:AI智能体的终极载体?
李智强认为,具身智能是AI智能体走向爆发、通用的关键。
- 技术积累:十年技术沉淀,可迁移至具身智能领域。
- 多模态感知:在光学、材料学、电学和精细化操作等方面有深厚积累。
- 多模态算法:光谱算法、光谱库、AI算法及专有数据。
AI洗护机器人:洗衣机的未来形态?
CES 2025:AI洗护机器人惊艳亮相
一目科技与TCL联合开发的AI洗护机器人,在CES 2025上引发关注。
- AI多模态模型:用于衣物洗护识别,融合视觉感知与光谱感知技术。
- 功能特点:识别衣物材质、颜色、数量、污渍,智能设定洗涤程序。
- 双机械臂:精准抓取柔性物体,具备自主避障能力。
如何让洗衣机“长”出机械臂和灵巧手?
- 数据采集:洗护行业数据封闭,需自行收集大量专有数据。
- 模型训练:训练专用的多模态模型,匹配自身数据。
- 技术难点:
- 柔性物体抓取:精准、灵活抓取,控制抓取力度。
- 环境适应性:高温高湿环境下的稳定工作。
- 技术方案:
- 感知层:光谱与视觉融合识别衣物材质及定位。
- 决策层:规划转动与夹取动作,减少衣物损伤。
- 执行层:灵巧手结合视觉与触觉反馈,实现亚毫米级抓取精度。
AI洗护机器人:从“工具”到“助手”的转变
李智强认为,家电产品的终极形态会像人形机器人一样,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
- 思维转变:从“家电+AI”到“AI+家电”,底层逻辑重构。
- 类人操作:让家电产品实现从“工具”到“助手”的转变。
- 应用场景:医疗领域、科学研究、高端工业制造等。
具身智能的未来:中美科技竞速的新赛道?
触觉感知:人形机器人的关键一环
一目科技正在重点打造以光学技术和芯片技术为基础的触觉感知能力。
- 目标:推出全球精度最高的触觉传感器模组。
- 未来突破:行动力、智力和精细化操作。
中美科技竞速:具身智能的机遇
李智强认为,中国在硬件供应链和生产效率方面有优势,随着AI软件领域的进步,中国有望在具身智能领域超越美国。
总结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旨在赋予机器人像人类一样的感知、认知和行动能力。虽然目前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在家居、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一目科技通过将多模态感知技术与AI算法相结合,在家电领域探索具身智能的应用,为我们展示了家电产品的未来形态——人形机器人。
我认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具身智能亦是如此,与其争论其是否是空中楼阁,不如脚踏实地,走出一条路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