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拍卖会为何引发争议?
近日,佳士得(Christie’s)在美国纽约举办了首次AI创作艺术品的拍卖会,主题为“增强智能(Augmented Intelligence)”。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超过6000人联署抵制,理由是“侵害人类艺术家利益”。
- 核心争议点:
- AI艺术品的版权归属问题。
- AI模型是否通过“未经授权的版权作品训练”,剥削人类创意。
- 高价拍卖是否默许系统性侵权。
- AI是替代还是增强人类创造力?
拍卖会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佳士得此次拍卖会从2月20日开始,预计3月5日结束。
- 拍品: 34件AI艺术品,创作者包括AI先驱哈罗德·科恩,以及当代艺术家雷菲克·阿纳多尔、品达·範·阿曼、亚历山大·雷本等。
- 作品类型: 大部分是“数字原生作品”,完全依赖AI等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创作。
- 估价最高的作品: 品达·範·阿曼的《新兴面孔》,估价18万至25万美元,由神经网络驱动机械臂自主完成。
- 其他重点拍品: 雷菲克·阿纳多尔的《机器幻觉》,估价15万至20万美元,对国际太空站120万张影像数据进行了AI重构。
- 预计收益: 至少60万美元,且大多数拍品接受加密货币支付。
各方观点:AI是艺术创作的双刃剑?
反对声音
- 联名信签署者: 指控AI模型通过剥削人类艺术家的无偿劳动,开发与人类创作者形成商业竞争的AI产品。
- 音乐家兼艺术家艾德·牛顿·雷克斯: 认为佳士得的高价拍卖行为,变相鼓励了AI公司对艺术家劳动成果的窃取。
支持声音
- 艺术家亚历山大·雷本: 认为艺术的未来不是AI与艺术家的对决,而是艺术家如何利用AI突破界限。
- 佳士得数字艺术总监妮可·塞尔斯·吉尔斯: 强调AI是“增强而非替代人类创造力”的工具,且数据训练多基于艺术家自身的作品。
AI生成作品的版权争议焦点有哪些?
AI生成作品的版权认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争议点:
- AI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构成作品,享有版权?
- 如果AI生成的作品享有版权,该版权属于创作者还是AI开发者?
专家观点
- 影视导演、AI创作者小葱:
- 如果艺术家应用AI创作出的作品是一种观念性的表达,而非着重于技法本身,那么AI创作的作品也是一项艺术。
- 如果艺术家利用AI轻易地“复刻”某一IP,是对创作者非常不尊重的行为;但如果艺术家只是学习这一IP的风格,就存在一个灰色地带。
- 艺术史也是从模仿开始诞生的,如何界定这种模仿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美国版权局如何看待AI创作的版权问题?
美国著作权局(USCO)发布的AI问题报告给出了原则性意见:
- 用户单纯向AI系统提供提示词生成作品,不享有版权。
- 如果创作者将自己的作品输入到AI系统里进行调整,作品中的电脑生成元素无法申请版权,但如果原始作品能够被识别,其中“可感知的人类表达”仍然受到版权保护。
总结与感悟
这场围绕AI艺术拍卖会的争议,核心在于AI技术对传统艺术创作模式和版权体系的冲击。AI作为一种工具,其价值在于如何被人类所用。如果AI被用于剥削人类创意,那无疑是对艺术精神的背叛。但如果AI能够成为艺术家拓展创作边界的助手,或许能为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
我认为:这AI之风,吹皱一池春水,也吹开了潘多拉之盒。有人欢呼雀跃,谓之科技之光;有人忧心忡忡,视其为洪水猛兽。然则,AI本无善恶,善恶自在人心。若以AI为利器,掠夺他人之果实,则必遭唾弃;若以AI为羽翼,助我辈artist扶摇直上,则未尝不可。故,AI之用,在于人,而不在于AI也。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